和自己,相愛不相礙。郭葉珍著。
臺北市:三采文化,2020
ISBN:9789576584527
內容簡介:
作者郭葉珍教導我們如何讓心靈安定,停止內心的紛亂,隨時帶著好奇的眼光察覺生活中的每個時刻。作者也教導我們對自己寬容一些,再更愛自己一點,讓「自己」真正地與自己同在。無論遇到多麼重大的問題,都不如好好吃飯、好好睡覺和好好愛自己來得重要,所以就讓我們透過正念療法幫助我們回到當下,使我們在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幸福的過程中,發現真實的滿足與安歇。
心靈啟發:
認同:
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其經歷、環境和文化背景的產物,只有透過全面了解他人的成長歷程、文化背景以及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,才能真正理解他們的行為,但要有這種理解就需要我們放下先入為主的偏見,在詮釋他人的行為時,我們應該學會超越眼前所見,探索更深層次的原因,以開放的心態去傾聽和觀察,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尊重他人,也才能讓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與融洽。
淨化:
生活的真正意義在於追求內心的滿足與安寧,而不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勉強自己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需求和夢想,我們應該專注於實現自己的價值,過上真正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充實的生活,而討好別人往往意味著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。長期以往,可能會使我們迷失自我,開始變得不快樂和不滿足。可是如果當我們學會取悅自己,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,我們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強大、更自信,生活也會變得更加美好。這也不是要讓我們變得自私或冷漠,而是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,既能夠照顧好自己,也能夠真誠地對待他人,只有在內心真正感到滿足和幸福的時候,我們才能更好地愛別人,與他人建立真正健康、和諧的關係。
領悟:
我們總是渴望某個遠在未來的理想狀態,卻又被當下的現實困境所束縛,為了要減少這種痛苦,我們需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期待,並接受現實中的不完美,但這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夢想,而是要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目標,理解過程中的困難和挑戰,並逐步前進。當我們能夠真正接受當下,並對未來抱持開放的態度,痛苦便會相對減少,內心也會變得更加平和。因此,痛苦並非無法避免,但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期待和現狀的態度,學會與現實和解,接受當下的不完美,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內心的平靜,來減少痛苦的程度。
可以外借嗎?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館藏查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