割腕的誘惑:停止自我傷害。史蒂芬.雷文克隆著;李俊毅譯。(心諮系,李天惠)
台北市:心靈工坊,2004
ISBN:9789867574107 9867574109
內容簡介:
書中一開始就提到「自殺」和「自我傷害」是不同的,因為自殺可能是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或是一切的痛苦,而自殺也有可能是一種溝通的方式,但是這種溝通方式是不得已的──當所有的溝通方式都沒辦法產生效果後所不得不做的最後方法;與自殺不同的是,自我傷害是沒有自殺意圖的自我身體傷害,更有可能是一種想活下去的吶喊,因為他們希望自己能夠藉由這些方法,來擺脫這種不愉快感覺,逃脫這種「痛苦」,而這種「以痛治痛」的病態自我療傷模式,也就是用身體的痛苦來解決精神上的痛苦,是一種精神病態,或是精神疾病。
作者分享了很多自傷者的例子,像是「艾妮卡」在自傷時的感受,她認為自傷行為並不是痛,而是類似麻醉藥劑,這種行為可以讓痛覺消失,即使在注射過程中針頭會「戳痛」皮膚,但是,因為疼痛是可以控制的,所以一點也不恐懼。
這本書帶我們了解自傷者的自傷行為產生的原因,並且提供療癒的方法,讓我們能夠學著不以異樣的眼光看待自傷者,而是學著如何去接納他們,並學著如何幫助這些自傷者走出痛苦。
心靈啟發:
以前會覺得自傷者很恐怖,不懂他們為什麼要傷害自己?直到看完這本書之後,才了解到原來對這些自傷者來說,「疼痛」是一種身體的防衛機制,因為自傷者如果沒辦法阻止這種自傷的行為,就表示有比疼痛更強的原因,而導致個案能夠忽略或忍耐這種疼痛,也就是說,自傷者對於情感痛苦是非常敏感的,甚至敏感到寧可選擇自己來掌控並體驗傷痛的過程,來逃離情感上的痛苦。
在知道這些原因之後,我知道以後如果面對到自傷者時,我們應該真誠地去深入了解這個疾病,而不是忽略並且感到不可置信,並且也應該給予自傷者一個「個體」的認同感,而不是只從單一的角度看待,例如:把個案完全歸類成一個「會傷害自己的人」之類的貼上標籤。因為,一個人罹患疾病並不代表個案本身的本質,所以當我們遇到這些自傷者時,當我們碰觸到自傷者的痛苦、憤怒和絕望的時候,我們要學著去接納他們,而不是拒絕或逃離他們,這樣才是幫助他們走出自傷的最佳方法。
可以外借嗎?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館藏查詢